振興醫院院長魏崢醫師是國際知名的心臟血管外科專家,根據他個人估計,行醫五十年來主刀的複雜心臟手術超過一萬台,重大的心臟移植手術則近六百例,其它參與的小型血管手術更是不計其數。

期待栽培更多優秀後進 造福病患

魏崢醫師的表現至今仍相當活躍,若非醫界人士,根本看不出他已超過七十歲,而且他不但還站在第一線服務,並且持續擔任手術主刀醫師,如此的體力與熱情,在各行各業都罕見。對此,他透露自己一路堅持的兩大關鍵,一個是從工作中能獲得高度成就感,另一個則是為了傳承,期許能栽培更多後進超越他,造福更多病人。
接受醫藥新聞週刊專訪時,魏崢醫師剛結束患者的訪視,工作排程相當緊湊。他笑說,這幾年還是忙碌,雖然有一定年紀,卻總覺得自己和「老」這個字沒有多大關聯,可能是他的生活有很大比例放在病人身上,所以沒有多想歲數這件事,就好比在手術中,因為全神貫注於手術過程,以至於自己站了多久時間、會不會餓、想不想喝水等,也會忽略掉。
他並說,老或不老,許多時候也要看自己怎麼想,以心臟為例,一個成年人不論年齡多大,心臟的外觀都和年輕時差不多,沒有太大改變,心是如此,他相信人亦是如此。

執刀獲得成就感 持盈保泰最關鍵

魏醫師的手,握起來仍與多年前相同柔軟且厚實,的確沒有一般已屆退休年齡人士該有的乾硬「手感」,令人不禁好奇,他是如何長年維持良好狀態,尤其重大手臟手術是如此耗費精神與體力。他笑說,其實沒有持殊保養方法,且他覺得「體力」對於開刀的重要性遠不及「耐力」與「抗壓力」,不過自己沒有格外鍛鍊耐力、抗壓力,一直能持盈保泰的關鍵,可能是開刀不會對他造成太大的耗損,反而是持續帶給他許多成就感,尤其手術若相當成功,來自患者與家屬的溫暖回饋,真的沒有其它事能比擬。

對於行帶來的成就感,魏崢醫師說,這要從學生時代談起。他表示,高中時沒想過要當醫師,唸書也不是頂尖,當年的大學聯考,他考上的是中原大學建築系,不過同時報考軍事聯招的成績很不錯,他想到從軍可以省不少學雜費,當軍醫還能救人,而且父親也是軍人,於是最後決定進入國防醫學院就讀,而且這一路走來,他認為自己的選擇完全正確。

執行心臟手術 猶如人在做上帝的事 病患託付生命 手術成功彷彿死而復生

魏崢醫師提到,人生只有一次,若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,而且還做的很好,理當持續下去,而他對於攸關性命的心臟手術,始終認為這是「人在做上帝的事」,因為術中必須先使心臟停跳,患者狀態有如死亡,然後醫師再靠技術將人救回來,彷彿「死而復生」,其它行業很難在工作中有如此榮耀的感受。

此外,魏崢醫師說,一位病人願意躺上手術台,「等於是將自己的命交給我,非常看的起我」,這是難以想像的極高信賴,所以每次複雜的手術成功,他不僅扮演醫「生」的角色,亦能回報患者給予的高度信賴,成就感自然無與倫比。

由於從工作中得到很大成就感,所以即使多年過去,魏崢醫師對於心臟手術依舊樂在其中。他笑說,許多外科手術的屬性為「切除」壞東西,但心臟手術則有如心臟的「整形」手術,醫師的功能是修補心臟,或為心臟更換零件,所以他覺得每台成功的手術,「很像是展示一件精緻又美麗的藝術品,心情怎能不愉快?」

自認表現退步 才會選擇封刀交棒

魏崢醫師用相對浪漫的視角看待心臟手術,所以他非常不能接受這件藝術品的水準下降。他表示,有人會問他關於「封刀」的時程,對此,他沒有時間表,但只要他自認表現退步,例如眼力差了,或是手會抖了,此時選擇只有一個,就是立即封刀、完全交棒。

提到交棒,魏崢醫師的態度一直甚為開放,行醫數十年來均以「不藏私」為人稱道。他指出,手術技巧不是武技秘笈,沒有藏的必要,精通的人愈多,對大家都好,所以他對於有心學習的後進總是傾囊相授,尤其是資質較佳的年輕醫師,「希望三年內就將我過去三十年的心得都學起來」,因為有能力的人不能只求站上巨人的肩膀,應該目標要超越巨人,台灣的醫療才能不斷進步。

對於後進的提攜,魏崢醫師認為除了個人醫術之外,更重要是保持謙遜,而且必須重視團隊精神。他表示,老派醫師個性比較霸道,他則相對能聽取別人意見,例如幾次手術,有時是年輕醫師給予更好的建議,有時是護理師提醒手術的小瑕疵,他都能聽進去並立即調整,如此更能使手術品質長年保持穩定。

行醫五十載,難免會遇上醫療糾紛,魏崢醫師亦有不只一次的難受經驗。他表示,某些糾紛來的莫名其妙,例如手術成果明明很好,卻還是被告上法庭,而他從幾次折騰中學到的最重要心得,是「風險說明一定要非常清楚」,他有時會花30分鐘以上對家屬解釋,同步錄音或錄影之餘,並建議家屬自己也要錄音或錄影,盡量將預防措施做到周延,絕對可以省去許多日後的麻煩。

回首來時路,魏崢醫師有感而發說,在醫院眼見不少生死,他雖無宗教信仰,但相信人有靈魂,人生在世不過百年,應該盡量讓自己看開、讓靈魂開心,而不是配合別人,然後怨天尤人,不過就像他最近抽空閱讀日本企業經營大師-稻盛和夫著作《心・人生皆為自心映照》所言,路會隨著人心走出來,所以人一定要帶著好心前行,如此才能走上好路,也期許自己與醫界同儕都能走出更好的路。

轉載自:醫藥新聞週刊

Leave a reply